馬祖列島大大小小包含十個島嶼,但較為國人所知的為南竿、北竿、東引+西引、東莒、西莒等等。過去馬祖的旅遊旺季為夏天的6~8月,遊客來此欣賞夏季的藍天白雲、海天一色,與馬祖獨有的戰地風情。但自從藍眼淚出現之後改變了馬祖的旅遊生態,旺季提前自4月開始,只是需注意的是,雖然藍眼淚好發的季節為春季至夏初,但由於3~5月仍屬馬祖的霧季,因濃霧而導致飛機無法正常起降的機率相當的高。因此在這季節前往馬祖旅遊,需隨時有被「關島」無法回台的心理準備,也因此有了這樣的一句話:「馬祖…不是你想來就能來,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馬祖為什麼會有藍眼淚?
每年的春天,閩江水流入海域帶入豐富的營養鹽,使浮游植物、生物大量生長(藻華現象),誘使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夜光蟲快速增加。海流流經位於閩江出海口的馬祖列島,到了夜晚經海浪拍打刺激夜光蟲發光,因而產生了藍眼淚的景象。相同的,福建沿海、金門也都會有藍眼淚的發生。
藍眼淚可能發生的季節為3-9月,但以4-6月的氣溫最為適合,氣溫升高後看見藍眼淚的機率就降低直到不見。(P.S過去也曾發生過因為暖冬,而於12月發生藍眼淚大爆發的紀錄)
什麼是藍眼淚/夜光藻
夜光藻(學名:Noctiluca scintillans),屬於甲藻門單細胞生物,俗稱海耀,又稱夜光蟲,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台灣也被稱作藍眼淚,為一種在海中生存的非寄生甲藻,能作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這種藻類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其體內數以千計的球狀胞器中,具有螢光素─螢光素酶,這些胞器就像微型的電源供應器,讓夜光藻在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時發出螢光。(摘自維基百科-夜光藻)



藍眼淚追淚技巧-如何追到藍眼淚而不是追到流眼淚?!
- 追淚看月相:避開滿月。
由於月亮亮光會影響藍眼淚之觀看與拍攝,故需避開滿月前後幾天(月亮明亮且幾乎整個夜晚都在天空)。 - 追淚看風向:吹北風往北面、吹南風往南面。
配合風向選擇觀看藍眼淚的地點,較有機會觀看到藍眼淚。例如:若當晚吹北風,前往北面之觀賞點,觀賞到藍眼淚之機率也較高。由於4、5月馬祖列島以濕冷的北風為主(氣溫偏低),若巧遇較溫暖的南風,也會提高觀賞藍眼淚的機會。 - 追淚看潮汐:滿潮前約2小時到滿潮時刻最佳。
由於夜光藻需藉由海浪的拍打刺激才會產生發光,故選擇滿潮前約2小時到滿潮時前往觀賞,由於此時的海浪因漲潮之故較大也較明顯,也因此較有機會觀賞到藍眼淚。 - 追淚看氣溫: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降低觀賞的機率。
馬祖4月平均溫度14-20度,5月平均溫度18-24度,6月平均溫度22-28度,而最適合觀賞藍眼淚的溫度約在22度上下。過低或過高的溫度,都會影響夜光藻之生長而降低觀賞到藍眼淚的機會。 - 安全追淚:白天場勘地形避免夜晚行走危險。
由於馬祖列島多懸崖,加上過去為國軍駐守基地,海邊多碉堡與禦敵措施(鐵絲網、碎玻璃、鋼架),故建議於白天先行場勘地形地物,以免晚上視線不佳造成危險。 - 追淚必勝法則-賭上人品:遇到赤潮通常代表藍眼淚大爆發。
赤潮是一種藻華現象,由於大量的營養鹽導致浮游生物、夜光藻增生漂浮於海面,而使海水呈現黃褐色的現象,稱為赤潮。白天於海邊看見赤潮,通常代表著當晚有機會藍眼淚大爆發,但也可能因為海流方向的改變於退潮時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非絕對。
(※備註:藍眼淚為自然發生現象,不定因素眾多且無法預期。衝景一定有風險,熬夜追淚有賺有賠,衝景前應詳閱抓龜風險說明書)
藍眼淚拍攝技巧-如何正確的拍出藍眼淚
藍眼淚屬於微光拍攝題材,在微光條件下,能增加拍攝亮度的因素取決於光圈、感光度與曝光秒數。
但由於藍眼淚搭配著海浪出現,過長的拍攝秒數會使得海浪堆疊而降低藍眼淚的藍色顯現,因此在此條件下,最優先的控制因素為光圈(越大越好),第二為感光度(在高感度雜訊可接受範圍內適當拉高感光度),第三才為快門時間(非必要曝光時間不宜過長)。
- 大光圈鏡頭(F1.2、F1.4、F2、F2.8)
拍攝藍眼淚,以大光圈鏡頭為佳,F2.8-F4為基本需求,但若有F1.2、F1.4超大光圈鏡頭者尤佳!由於光圈夠大入光較多,快門時間相對較短,可以減少白色海浪的堆疊而導致藍眼淚的藍色減弱。 - 廣角鏡頭(14mm、16-35mm)
拍攝藍眼淚的場景多為懸崖、堤岸、海灘與廢棄軍方碉堡,因此構圖上以廣角鏡頭為主,14mm、16-35mm最為合適,若想拉近拍攝藍眼淚濃度較高的部分構圖,35mm、50mm適合,但再更長的焦段則使用度不高,不建議攜帶。 - 高感光度
除非遇到藍眼淚大爆發(赤潮),不然即使藍眼淚亮度可以肉眼輕鬆可見,但拍攝時還是需要提光感光度才能正確曝光。一般約在ISO800~ISO1600左右,但若藍眼淚屬於微量,加上環境漆黑無光害,ISO3200~6400該上去還是得上。 - 快門時間
一般若藍眼淚若亮度夠亮,加上有大光圈鏡頭的加持,曝光秒數建議不要長於10秒,減少海浪堆疊更可維持藍眼淚的純藍。尤其遇上爆量時,配合一波海浪湧上的時間,僅需要3-6秒便可拍出整片蔚藍的海景。但若藍眼淚微量,則只能提高秒數至20-30秒,以增加拍攝到藍眼淚的量。 - 白平衡
由於微光的環境下加上部分的夜間燈光光害,整體環境色溫偏低,會讓拍攝畫面呈現低色溫昏黃的色彩,故需要適當降低色溫以校正白平衡,建議白平衡K值可設定在3200-3600之間,再視現場拍攝狀況上下微調。至於部分攝影者為了讓白色海浪也顯示成藍色假裝是藍眼淚爆量而將色溫設定至2200-2600,則是錯誤的作法,此時地景岩石、沙灘也會顯現成藍色,相當不自然,並不難分辯。 - 準確的對焦
由於藍眼淚得拍攝環境大多相當漆黑,建議可準備如雷射筆協助對焦,快速對好焦並關掉雷射筆,減少對其他拍攝者的影響。若無雷射筆,也可審視環境,尋找等同距離的夜景燈光、海上浮標、漁船亮光協助對焦。由於藍眼淚攝影構圖中地景佔比相當重要,若滿滿藍眼淚但地景卻是模糊的,再多的藍眼淚都會變成是一張失敗的作品。 - 穩重的腳架
由於馬祖拍攝藍眼淚地形複雜、崎嶇不平,加上4-5月風大,因此長時間曝光時,若腳架不夠穩重,容易使畫面晃動模糊,因此一隻穩重、好調整的腳架是必須的。
藍眼淚攝影地圖
※本地圖蒐集馬祖列島各島藍眼淚攝影地點,除攝影愛好者提供之資訊外,部分資料來自網路及本網站編輯實地走訪,攝影地點可能因環境變動、地方開發…..等因素而有變動,若有資訊修正也請不吝告知。
※下方地圖若無法閱覽,請點選 馬祖藍眼淚攝影攻略地圖 至GoogleMap瀏覽。
攝影師/韋琪 馬祖藍眼淚攝影作品欣賞(https://www.facebook.com/vickychicheng)
※本文之攝影作品皆為合作攝影師拍攝授權使用,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請勿任意下載作品使用,以免觸犯著作權法。任何合作意願也歡迎聯繫討論(PHOTOEXP攝影探索聯絡方式),謝謝。






























攝影師/哈米貓 馬祖藍眼淚攝影作品欣賞(https://www.facebook.com/Hamycat/)
※本文之攝影作品皆為合作攝影師拍攝授權使用,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請勿任意下載作品使用,以免觸犯著作權法。任何合作意願也歡迎聯繫討論(PHOTOEXP攝影探索聯絡方式),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