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屬島國,四周環海境內多高山,雖然北、中、南、東都會區開發完整,高樓林立,加上熱絡的夜生活與完善的交通網絡,人工光源對於星象天文觀測的影響可謂不小。但若你肯花點時間往山區、海邊去,總能找到人煙稀少、漆黑鮮少光害的角落,安心的欣賞、拍攝當下的星空與天文景象。喜歡天文攝影的攝影迷們,快來看看近期又有什麼重大事件值得拍攝! 2025/04/13年度最小滿月 本月份4/13 20:22為滿月,本次滿月剛好發生在遠地點(4/14 06:48 )前約23小時,相對距離月球較遠,所以月面看起來會覺得比較小,是今年最小滿月,比今年11月5日(年度最大滿月)的視直徑小約14.3%。 2025/04/22 天琴座流星雨極大期 每年4月中旬至月底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是已知最古老的流星雨之一,今年的流星雨活躍期自4月17日至26日,預估將在4月22日晚上9時左右達到極大期,ZHR值達18。今年的天琴座流星雨極大期月相為下弦月過後,午夜過後觀賞時受到月光的干擾較大。不過根據以往經驗,天琴座流星雨出現火流星的比例相當高,這些火流星的亮度不遜於明亮的金星,因此流星迷們仍可選擇視野開闊的地點,於午夜前觀賞。(資訊擷取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5/05/01 C/2025 F2 (SWAN)彗星近日點 新彗星現蹤:C/2025 F2 (SWAN) 近日點時間:2025年5月1日(預計亮度約5等) 觀測資訊:近日點前可於北半球觀測,之後則轉至南半球可見 C/2025 F2 (SWAN)彗星將於2025年5月1日抵達近日點,距離太陽僅0.33天文單位,位於水星軌道之內。屆時亮度可達5等,適合使用雙筒望遠鏡觀測。目前彗星約為9等亮度,可在北半球西北方低空晨曦中觀測。四月底前,它將逐漸轉入傍晚天空,但位置依然接近地平線,並在天文暮光後落下。進入5月後,彗星將進入南半球視野,北半球則無法再見。C/2025 F2 (SWAN)彗星於2025年3月23日,在SOHO SWAN太空望遠鏡影像中被發現。這可能是一顆經歷過多次回歸的老彗星,彗核直徑估計小於2.5公里。特別的是,它在剛被發現時就已有約10等的亮度,這對新發現彗星來說並不常見。它可能因突如其來的亮度爆發或特殊軌道,使得先前難以被巡天系統察覺。想找尋它的最新位置,可使用 Sky Tonight 應用程式查詢。(資訊來源/ Star walk APP網站) 2025/05/06寶瓶座流星雨極大期 本流星雨跟 10 月份的獵戶座流星雨一樣,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所衍生的,本流星群的流星體分布區域較廣,於 4/19~5/28 間均有機會見到其流星出現。今年極大期預測是發生於臺灣時間 5 月 6 日 10 時 58 分,ZHRs 為 50,今年月相接近上弦,下半夜觀測條件佳。 2025年台灣可見重大天文事件 日期時間天象簡單說明1/3象限儀座流星群極大期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 ,ZHR~80。日晚月齡 3.6 ,觀賞條件佳。 1/1013:02金星東大距金星位於太陽以東且達最大距角。金星亮度-4.6等,與太陽距角 47.2,在寶瓶座,視直徑24.4",日落後見於西方天空。1/1610:39火星衝火星亮度-1.4 等, 在雙子座 ,視直徑 14.5"。1/2013 時土星合金星土星亮度 1.1 等,金星-4.7 等,兩星位距 2.52°, 在寶瓶座。前後數日於日落後見於西式天空。2/111:05月掩土星當天月齡 3.0, 土星亮度 1.1 等。11:05 土星朔月球暗緣掩入,11:44 亮緣復出。本次掩星發生於白晝 ,觀察難度較高。2/1003:36火星合月(月掩火星)當天月齡12.0,火星亮度-0.8等,與月球相距0.78,位於雙子座。日落後兩者逐漸接近,04:50月掩火星,04:51月没。3/87/410/3014:0912:3906:02水星東大距水星位於太陽以東且達最大距角,日落後見於西方低空。今年共有3次水星東大距,與太陽距角分别為18.2、25.9及23.94/228/1912/802:4917:4805:03水星西大距水星位於太陽以西且達最大距角,日出前見於東方低空。今年共有3次水星西大距,與太陽距角分別為27.4、18.6及20.7。5/6寶瓶座η流星雨極大期ZHR~50。日晚月齡 8.7,下半夜觀賞條件佳。6/111:29金星西大距金星位於太陽以西且達最大距角。金星與太陽距角45.9,亮度-4.4等,在雙魚座,視直徑23.8",日出前見於東方天空。6/7白晝白羊座流星雨極大期ZHR~30。輻射點於凌晨 3 時自東北東方升起。7/31寶瓶座δ南流星雨極大期ZHR~25。日晚月齡 6.7, 下半夜觀賞條件佳。8/12英仙座流星群極大期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ZHR~100。當晚月齡18.7,受月光影響,觀賞條件不佳。8/1216 時金星合木星金星亮度-3.9等,木星-1.9等,兩星相距0.86,位於雙子座。兩星於凌晨3時前升起,日出前見於東方天空。9/8月全食臺灣全程可見。半影食始 23:28(9/7)、初虧 00:27、食既 01:31、食甚 02:12、生光 02:53、復圓03:56、半影食終 04:55。9/2113:46土星衝土星亮度0.6等,在雙魚座,視直徑19.4",含光環45.3",環傾角1.8度。10/21獵戶座流星雨極大ZHR~20。日晚月齡 0.0, 觀賞條件極佳。11/521:19今年最大滿月月球於21:19望,視直徑33.98,距地球 356,978 公里,為今最大滿月。12/14雙子座流星群極大期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ZHR:150。當日月齡 24.2 ,觀賞條件佳。以上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2025年全球重大天文事件(台灣不可見) 今年全球共發生 2 次日食、2 次月食, 其中僅9月8日的月全食臺灣全程可見,其餘皆不可見。 日期時間天象簡單說明3/14月全食全食階段歷時1時5分24秒。除南美洲東半部分地區僅見月沒帶食外,美洲地區、東太平洋區域全程可見。大洋洲及日韓等地可見月出帶食。3/29日偏食除東南歐部分地區外,大部分歐陸地區、冰島、格陵蘭及北大西洋地區可見日偏食。最大食分0.94,發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北部。9/22日偏食偏食帶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僅紐西蘭、斐濟及部分南極大陸地區可見,最大食分為0.85 ㆍ以上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天文攝影注意事項 察看天文事件發生日期、發生時間、發生條件與可觀看區域,事先安排拍攝計畫。 事件發生前三天察看天氣預報,事件發生當天察看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避開雲層、陰雨區域,選擇天氣良好可觀看及拍攝的區域前去。 事先下載、安裝天文觀測APP,有助於拍攝現場再度確認事件發生的天空區域、方位角,以事先確定拍攝構圖角度,後續拍攝微調時才不會手忙腳亂。推薦:Star Walk 2(ios、android)、Star Chart、SkySafari等等。 攝影器材:相機、長鏡頭、廣角鏡頭、穩定之腳架、快門線。其他:天文濾鏡、減光鏡(拍攝日食需要)。 天文攝影器材:望遠鏡、赤道儀,拍攝更專業天文攝影影像需要。 2020/06/21日偏食 2025最大與最小滿月 今年的最小滿月發生在4月13日,而最大滿月發生在11月5日,兩者直徑差異約14%,大約是1元硬幣與5元硬幣的大小差別。由於最大滿月與最小滿月間的大小差異不明顯,肉眼難以察覺,建議使用攝影方式,以相同器材記錄滿月大小的變化,才能看出月球大小差異。 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黃道光春、秋分前後數星期為欣賞黃道光的最佳時機。黃道光為積聚在黃道面附近的微塵粒子反射陽光所造成的景象,最亮的區域幾乎與銀河一樣亮,只是因接近地平線,受到大氣消光的效應及光害等影響,較不容易看見。在春、秋分前後,黃道光較垂直地面,適合在沒有光害區域觀察。春分前後可於日沒後 2 小時前後的西方天空看見黃道光,秋分前後可於日出前 2 小時前後的東方天空看見黃道光。 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本文參考資訊來源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網站 https://www.cwa.gov.tw/V8/C/K/astronomy_month.html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https://tam.gov.taipei/Default.aspx Heavens above天文網站 https://www.heavens-above.com/ 2024-2025年已結束天文事件資料參閱 2025/03/20 春分與黃道光 今年春分發生在3月20日17時01分,此時太陽位在黃道與天球赤道交會升交點的時刻,也就是赤經0時、黃經0度的位置。春分時因太陽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的日出方位幾乎出現在正東方,日沒方位幾乎出現在正西方,而且晝、夜的時間長度幾乎相等,這使得春分成為一年之中測定東西方向的絕佳時機。 春分過後,日出日沒位置將逐漸偏北,晝漸長而夜漸短直到夏至為止。因此春分象徵著北半球進入春季、南半球進入秋季。除此之外,在春分前後數日,日落後的2~3小時,在晴朗沒有光害的地區,就有機會在西方天空看到一抹神秘淡淡的光輝——黃道光,等待著觀星者的發現。 呈現光錐狀淡白色的黃道光,是太陽系內細小塵埃粒子散射太陽光的結果,從地球上看分佈成三角錐狀,底部最寬時約有 40度,高度最高可接近70 度。在赤道區域較容易觀察,緯度愈高則難度越高。黃道光只出現在春分傍晚日落後和秋分日出前的2~3小時,因為此時黃道面幾乎垂直於地平線,沿著黃道出現的黃道光能向上沿伸到天空較高處,最適宜觀看。有興趣的民眾可以選擇無光害的郊區,在春分前後幾日把握日落後2~3小時最佳觀賞時機,就有機會一睹季節限定的天文現象。※本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5/03/14 月全食(臺灣不可見) 今年全球將發生兩次月全食,其中臺灣可見一次,發生於9月8日。本次預報的3月14日月全食在臺灣不可見,屬於第123沙羅周期的第53次,全程歷時6小時2分37秒,其中本影食歷時3小時38分15秒,全食階段則持續1小時5分24秒。月球將從地球半影北側穿過。美洲地區與東太平洋可見全過程,南美洲東部部分地區可見月沒帶食,而大洋洲及日本、韓國等地則可見月出帶食。本次月食的各食象發生時間表如下:※本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wMhdFzqg 圖片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5/01/03 象限儀座流星雨極大期 2025年的流星雨由象限儀座流星雨揭開序幕,今年的極大期發生於臺灣時間1月3日23時05分,ZHR約為80。輻射點位於牧夫座的頭部上方,1月4日約於凌晨0時過後自北北東方地平升起,民眾可於3日安排「少光害」且「視野廣」的地方觀賞夜空,有較大的機會看到流星。註:ZHR是指輻射點位於正天頂時,在天空無雲無視障且所見極限星等為+6.5等的狀況下,觀測者於1個小時中所能見到的流星數量。(資訊來源/中央氣象署網站) 2024/12/21 冬至 一年24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將於2024年12月21日17時21分到來。此時,太陽位於黃經270度,是太陽全年行經軌道中最偏南的位置,由於24節氣是依據太陽的運行週期設計的,因此冬至每年都會落在陽曆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的天文意義冬至標誌著北半球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地區的正午太陽仰角達到一年中的最低點。例如,在台北,冬至這天的日出時間為06:35,日落時間為17:09,白晝僅10小時34分,比起夏至時的13小時42分,少了3小時又8分鐘。而在北極圈內,冬至當天則會出現極夜的現象,日不見光;相對地,南極圈內則是一片永晝。 2024/12/14 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 雙子座流星雨持續時間自12月4日至12月20日,今年的極大期預計將發生於12月14日9時26分,極大期天頂流星出現率(ZHR)為150。雙子座流星特色為明亮,移速中等,適合各種觀測的方式。輻射點在晚間18點過後即自東北方升起,今年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較差。民眾可於13日安排「少光害」且「視野廣」的地方守視著夜空,有較大的機會看到流星,尤其下半夜的時段(14日凌晨)接近極大期,能見到較多數量的流星。(資訊來源/中央氣象署網站) 2024/11/17 獅子座流星雨極大期 (以下資訊來源/中央氣象署網站)獅子座流星雨持續時間自11月6日至11月30日,今年的極大期預計將發生於11月16日至17日,極大期天頂流星出現率(ZHR)為10~15。16日午夜時於東北東方升起,但因當日晚上為滿月,受月光影響觀賞條件不佳。 (以下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1月中的獅子座流星雨是每年固定發生的小型流星雨,今年的活動日期大約是11月6日至11月30日之間,極大期則落在11月17、18日,在沒有光害、天氣晴朗的狀況下,ZHR(每小時天頂流星率)僅為10。獅子座流星雨的觀賞時間較短,自午夜0:00起獅子座於東北東方升起後到曙光前的這段時間看似將近5個小時,但由於近滿月,整個晚上都不是非常適合觀星。 模擬11月18日凌晨1時的東方夜空,此時的月球幾乎在正頭頂;圖/摘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4/10/21 獵戶座流星雨極大期 獵戶座流星雨持續時間自10月2日至11月7日,由於本流星群為哈雷彗星所衍生的,是屬於值得留意的中型流星群。2024年極大期預估將發生於10月21日14時,ZHRs大約為20。獵戶座流星雨輻射點位於獵戶座的東北側靠近雙子座處,10月21日晚間21時45分左右自東北東方升起,今年輻射點接近月亮,受月光影響觀賞條件不佳。 2024/10/17 年度最大滿月 10月17日19時26分為望,本次滿月剛好發生在月球過近地點(10/17 08:51)後近10個小時35分鐘,因相對距離月球比較近,所以月面看起來會覺得比較大,是今年度最大滿月,比今年2月24日那次滿月(年度最小滿月)的視直徑大了約13%。 2024/09/27 C/2023:A3 彗星過近日點、10/12C/2023:A3 彗星過近地點 在2023年2月22日ATLAS南非天文台通報發現了新的彗星,經過比對發現和2023年1月9日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所通報但後來失蹤的目標是同一顆天體,因此這顆彗星的命名就以兩個發現者並列,正式名稱為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將於10月12日通過近地點,預估亮度可達約2.5等。10月中旬起將逐漸遠離太陽,並於傍晚出現在西方低空,待日沒暮光漸弱後,或是比較容易欣賞的時機。比較特別的是在10月16日,現身於西方天空的彗星將接近M5玫瑰星團,此時彗星位於巨蛇座頭部,與西南西方低空的金星相互輝映。之後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將穿越蛇夫座,並依序經過球狀星團M12、M10、M14,以及疏散星團IC4665附近。由於彗星亮度自中旬起就迅速減弱,至10月底亮度將降至僅約6等,因此若要欣賞,建議使用小型望遠鏡進行攝影,較容易捕捉到彗星與星團同框的景象。(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4/10/08 天龍座流星雨極大期 天龍座流星雨發生於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之間,2024年的極大期預估發生於10月8日21時,出現的流星數量不確定,ZHRs可能只有5。輻射點位於天龍座頭部那4顆排列成四邊形星星的旁邊,10月8日入夜後位於北方仰角約50度處,午夜過後自北北西方沒入地平。天龍座流星特點是移速緩慢,月亮於當日20時35分後沒入地平,月沒後不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頗佳。 2024/09/22 秋分與黃道光 今年秋分的時間是9月22日20時44分,此時太陽位於黃道與天球赤道的降交點,對應赤經12時(180度)與黃經180度。這天,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日出於正東,日沒於正西,全球晝夜幾乎等長。秋分過後,日出日沒的方向將逐漸南移,北半球白天變短,夜晚變長,直到冬至。這象徵著北半球進入秋季,而南半球則進入春季。在秋分前後的黎明前2至3小時,如果處於沒有光害影響的地區,將有機會看到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微弱金字塔狀光芒,這就是黃道光。黃道光從地平線可延伸到最高約30度仰角的高度,最亮的部分與銀河相近,是用肉眼就能觀察到的天文景象。 2024/08/12 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 英仙座流星雨是年度中最受歡迎的流星雨,出現於每年的7月14日至9月1日之間,在8月12日或13日流星數量會達到最大值。今年極大期預估將發生在臺灣時間的8月12日13時至16時之間,因此在8月12日及13日晚間21時輻射點升起後至翌日天亮前均有機會見到較多的英仙座流星出現。今年受月光影響的時段為入夜後至晚間23點,下半夜觀測條件較佳,幸運的話有機會每小時可見數十顆流星。觀測流星最好地點建議在「少光害」且「視野廣」的地方,流星的出現並不限於任何方位,亦即夜空中的任何區域均有可能看到隨機出現的流星。(資訊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2024/07/31 寶瓶座δ南流星雨極大期 寶瓶座δ南流星雨是每年固定發生的中型流星雨之一,發生日期一般位於7月12日至8月23日之間。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測,今年的極大期在7月31日,當日輻射點約於20時30分從東南方升起,ZHR約25,流星速度中等,約41公里/秒,亮度偏暗,極限星等為6.5。 今年寶瓶座δ南流星雨極大期當日的月相為殘月,月光影響微弱,觀賞條件佳,輻射點一直到日出之前都可以觀測得到,因此整夜皆為良好的觀賞時段。但以臺灣緯度而言,由於輻射點的仰角偏低,受大氣消光影響程度較大,再加上流星本身亮度不高,可能會影響觀測成效。(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4年7月31日22時寶瓶座δ南流星雨輻射點示意圖;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4/06/22 今年最低滿月 今年6月份的滿月日期落在6月22日(農曆17日),本次的滿月較特別的地方是月亮在夜空中升到最高點時的仰角僅約36度,是今年所有滿月中仰角最低的,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在6月23日凌晨左右往南方天空觀賞。由於這次的滿月時間,月球剛好通過繞地球公轉軌道最南端的位置所導致。在接下來的7月到12月,滿月時的最高點仰角會逐漸增加,相較於今年12月15日的滿月,仰角高達89度左右,幾乎來到正頭頂的位置。 2024/06/21 夏至 (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 今年夏至發生在6月21日4時51分,此時太陽沿著黃道行至最北點,也就是赤經6時、黃經90°之處,陽光直射地球北回歸線,因此是北半球各地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若往高緯度移動,白晝則會越長,在北極圈區內,即北緯66.5度至90度間,形成「日不落」,即為所謂的永晝,而位於南極圈內的地區則呈現永夜現象。 在一天之中影子最短的瞬間,稱為正午,也是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當夏至正午時分站在北回歸線上看太陽,太陽就位在正頭頂,從而發生「立竿無影」的現象!而位於其他方,夏至正午時影子則會是全年最短,大家可以在夏至正午時分測試一下所在地的太陽影子最短到什麼程度。 臺灣的北回歸線標誌共設有3處,分別是嘉義水上鄉、花蓮瑞穗鄉和豐濱鄉,其中嘉義水上鄉標誌設立於1908年,同時也是全球首座在北回歸線上設置的標誌物,其旁設有「北回歸線太陽館」。而花蓮瑞穗舞鶴台地立有白色日晷造型的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內設有許多跟天象、氣候、節氣、地球科學等相關的解說牌示。但由於地球自轉軸傾角變動致使北極點漂移以及天球歲差等效應,因此北回歸線會緩慢移動喔。(資訊摘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4/05/06 寶瓶座流星雨極大期 寶瓶座η流星雨活躍期在4月19日至5月28日間,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測今年極大期發生在5月6日,在天氣良好無光害情況下,預估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可達50。寶瓶座η流星雨輻射點約於凌晨1時30分左右東升,因此下半夜較適合欣賞,且越接近曙光前數量越多。當晚月相近殘月,月光影響微弱,觀賞條件佳。 資料擷取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https://tam.gov.taipei/Default.aspx) 2024/04/21 12P彗星過近日點 週期彗星最亮之一同時也是睽違71年再度回歸的龐士-布魯克斯彗星(12P/Pons-Brooks),最近已進入最佳觀測期!根據觀測回報,它現在的亮度約5等並逐漸上升中,在日落後的西方偏西北方的低空有機會透過雙筒望遠鏡發現它的蹤影,非常令人期待。 隨著北半球的天文觀察者迎來春天,龐士-布魯克斯彗星正變得更加明亮。目前使用小型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可以觀察到這顆與哈雷彗星十分類似的彗星,在未來幾週內甚至將達到肉眼可見的亮度。龐士-布魯克斯彗星將於4月21日達到近日點,預計在4月8日的日全食期間將位在距離太陽約25度的地方,是難得一見的超精彩天象! 雖然龐士-布魯克斯於4月21日通過近日點時最高亮度將可達約4等,可惜此時彗星太過接近太陽,仰角偏低觀察不易。而在6月2日,龐士-布魯克斯彗星將最接近地球,但由於此時已離太陽較遠,因此會比其位於近日點時更暗,亮度預估約6.5等,在近地點期間位於天兔座,在南半球的民眾仍有機會於日落後於西方低空,使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肉眼發現它。 建議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把握此彗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之間仰角適合的時機,挑選晴朗、無光害的地點,配合雙筒望遠鏡等器材的輔助,應有機會在日落後的暮光中看到彗星毛絮狀的彗核。(以上資料擷取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圖說:天文攝影師Michael Jäger於3月6日拍攝的12P彗星與明顯彗尾。來源:Michael Jäger 12P彗星自3月至4月間出現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 2024/04/09 日全食 (台灣不可見) 2024日全食,全食帶跨越北美洲,最長歷時4分28.1秒,全食帶寬197.5公里,亦為北美洲地區在2044年前最後一次日全食。(※下圖由美國攝影師Brian Fesko 2017年於美國拍攝授權使用。) 今年全球共發生2次日食、2次月食,但臺灣皆不可見。臺北時間4月8日23時42分至4月9日4時53分將發生日全食,日食全程歷時5小時11分,最大食分1.0565,全食歷時4分28.1秒,全食帶寬197.5公里。由於本次臺灣地區不在日食帶上,因此看不見這次日食。全食帶從太平洋中央開始,自西南往東北方自墨西哥西部接觸地表,經美國南部、中部各州及加拿大東部部分陸地,至大西洋北部脫離地表結束。 本次日全食經過國家及發生時間(世界時) 國家起迄時間(UTC)墨西哥17:52–18:32美國本土17:52–18:32加拿大19:14–19:47 NASA日全食直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JY_ptQW1o 2024/03/14 哈伯太空望遠鏡凌日 臺灣時間2024年3月14日下午2時40分左右,在北部約寬8公里內的部分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及宜蘭縣北端地區,將有機會觀察到哈伯太空望遠鏡凌日,即哈伯望遠鏡飛過太陽盤面之前的現象。然而,由於哈伯望遠鏡很小(哈伯張角約4角秒,為太陽的450分之1;太陽張角為30角分)且速度極快,要記錄哈伯凌日現象需使用望遠鏡,加上太陽濾鏡,並進行高速連續攝影或錄影。 哈伯太空望遠鏡繞地球軌道高度約612公里,時速約28,000公里(7~8公里每秒),每97分鐘繞地球一圈。通過太陽盤面前方的整個過程不到一秒鐘。哈伯凌日可見地帶從宜蘭北端始往西偏北延伸至桃園北端地區,各地觀測時間略有差異。此時太陽的位置為西偏南30度,仰角43度。如欲查詢哈伯太空望遠鏡凌日的詳細資訊,可至Transit Finder查詢。另外,NASA的Interactive Orbiting Hubble網頁也可以查看此時此刻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位置。(以上資料擷取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台灣時間2024年3月14日下午2時40分左右,在北部約寬8公里內的部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及宜蘭北端地區,將有機會觀察到哈伯太空望遠鏡凌日,即哈伯望遠鏡飛過太陽盤面之前的現象。 2024/02/24 今年最小滿月 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地球在其中一個焦點上,所以地月之間的距離並不維持一定;一年當中會有12至13次的滿月,但每次滿月時的月球可能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所以每次滿月的距離和大小會不一樣。若滿月發生時其位置恰好在公轉軌道的遠地點附近,將使得此時地球上所見的滿月視直徑最小。在2024年2月24日20時30分是「望」,隨後於25日的23時01分達到遠地點,望時月心至地心距離405,917.129公里,月球視直徑僅29.43',是今年所有滿月的日子中,最接近遠地點的一個,因此成為今年度的最小滿月。值得一提的是,當天也剛好是元宵節,正是農曆年後的第一個滿月! 統計而言,年度最小滿月洽逢元宵節是很少見的,在20與21世紀各發生2次,分別是上一世紀的1935年2月18日與1962年2月19日,以及本世紀的2024年2月24日與2086年2月28日。由於元宵節固定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但滿月出現在農曆十五日的比率僅佔不到四成,反而有近五成的滿月出現在農曆十六日,這些因素使得年度最小滿月又逢元宵節的次數又更稀少了些。(以上資料擷取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資訊來源/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 2024/01/04象限儀座流星群極大期 2024年的流星雨由三大流星雨的象限儀座流星雨揭開序幕。今年的極大期預計將發生在臺灣時間1月4日下午16時59分,每小時可見流星數ZHR約為80。輻射點位於牧夫座的頭部上方,1月5日約於凌晨0時過後自東北方地平升起,上半夜(深夜23至24時月亮升起前)觀賞條件較好,下半夜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較不佳。註:ZHR是指輻射點位於正天頂時,在天空無雲無視障且所見極限星等為+6.5等的狀況下,觀測者於1個小時中所能見到的流星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