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訪

「ART TAIWAN| SKM PHOTO 攝影藝術博覽會」專訪參展攝影師陳詠華、曾凡寧,揭祕鏡頭後的細膩醞釀

欣賞照片,有時無聲勝有聲。影像凝結了瞬間,隨著攝影師的視角、意念不同,以及觀者經歷與感受的差異,一張照片往往誕生許多解讀,或感動,或震撼,或感到渺小──這便是攝影的迷人之處。

兒時某日,詠華跟著攝影師父親一起到華山文創園區散步拍照,彼時她仍為電視上的五光十色所著迷,卻看見爸爸總將鏡頭對準枯枝、昆蟲殘骸,「我沒有想過,在他人眼裡將被淘汰的東西,竟也可以是漂亮的。」那天之後,詠華對於「美」的想像與詮釋,開始有些什麼不一樣了。

多數人對詠華的印象是時尚人像攝影師,但在此之外,她最能與自己好好對坐的時刻,是進行花藝(ikebana)創作的時光,本次展出的作品《The Womb 子宮》便是由此而生。若點選詠華社群上此系列的作品標籤,會發現 ikebana 後面多了 hua,那是花、亦是華,「我想從自身出發拍些靜物,恰好華是花的古字,我也喜歡花卉,因而開始自己摸索花藝。」

攝影師陳詠華本次參展系列作品《The Womb 子宮》。 照片提供/陳詠華

對任何事物總是要求完美的詠華,發現在與花共處時能慢下腳步隨心發展,過程像在建造一幢對照自我、滿是信仰的建築,花朵成為充滿愛與生命力的容器──宛如女人的子宮,因而得名,「取作《The Womb 子宮》並非想探討女權,而是很純粹地覺得子宮是萬物初始的場所,無論男女。」

子宮是甦醒的床,卻也會如風般迅速老去。比如女人到了一定年齡,須開始思考生孕與否,還得注意是否會有病變危及生命,雀躍與哀愁一體兩面。但對詠華來說,老去亦是一種美麗,甚至她更喜歡那樣的韻味,「像女生年長後胸部會漸漸下垂,我覺得那很自然且漂亮,就像花朵一樣,接近枯萎或枯萎時,在我眼裡是最美的。」

枯萎是超然成熟,而愛仍然延展。反映到詠華的攝影作品裡,可以看見已經放了許久的白色劍蘭線條垂落,卻與玫瑰交錯擺放成形似天鵝的姿態,散發純潔而溫潤的魅力;又或者在花市不起眼角落裡發現連莖都是粉色的植物,詠華等待花朵邁向自然凋謝,使其長成愛心形狀,溫柔得令人耽溺。

攝影師陳詠華以劍蘭結合玫瑰,形塑出宛如天鵝的姿態。 照片提供/陳詠華
攝影師陳詠華將連同莖都是粉色的花卉,打造成宛如愛心的形狀。 照片提供/陳詠華

這些花卉在詠華眼下成了動人但神祕的存在,成像有些模糊,是因為她深信保持距離能夠將事物看得更清楚;選材上多採用強烈對比,則和本人的個性有著些許關聯,她時而樂觀、時而搞笑、時而肅穆,在極端的天秤兩處抓取平衡,一如鏡頭裡濃烈與恬淡的交匯,暈出了恰如其分的力量。

「《The Womb子宮》就像我的一個孩子出生,他推送著我,使我生活上、工作上更有動力與能量,去感受自己並累積更多愛。」現在詠華仍會想起和爸爸去華山的那日,伴隨年歲和經驗積累,更能體會家人給予的滋養,也漸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因而越來越喜歡攝影。張張作品躍然眼前,初生與成熟並存,她的赤子之心仍在,愛也仍在。


「初時,只關注皮相衣著。接後,貪婪連同他們眼底的慾望都想捕捉。如今拍照,反沒奢望,淨拍素淨無態臉龐,若看影像者讀出了什麼,便是什麼了。我遇到的這些人,可能也曾從你身旁擦身而過。」閱讀攝影師凡寧為作品撰下的說明,精實、幹練又不失細膩的個性蘊含其中,搭配充滿溫度與人味的攝影視角,影像與文字相映成趣,兩個領域都是凡寧的出口──不是作為一位妻子、一位母親,而是作為她自己。

最初凡寧接觸攝影,其實抱著些許炫耀心態,「20 年前我嫁來德國,當時有點想讓大家看看我的生活環境多麽不同。」移居至慕尼黑的她,正逢部落格盛行,便把髮型打扮成彼時新潮的龐克頭,並拿起相機對準身邊事物,有時是有著混血臉孔的女兒,有時是出門路上的蝸牛,從春夏到秋冬,「可能蝸牛的祖宗十八代都被我拍過了呢。」凡寧笑著回憶。

攝影師曾凡寧以富溫度的街拍系列為人所知。 照片提供/曾凡寧

那時的她想被看見,無論是自己或作品。但亟欲展現的背後,炫耀的另一頭,張狂地是深深的自卑。原先在台灣作為室內設計師的凡寧,搬到德國後生活被柴米油鹽佔據,加上彼時環境較為保守,每天晚上坐在電腦前整理照片的那數十分鐘,成了她難得能做回自己的時分。

「後來有點小成績、擁有一些工作機會後,我反而開始思考,如果拿掉了德國太太、居住在慕尼黑的身份,我還剩下什麼?」凡寧於是透過街拍,試圖找尋自己的定位。內向的她隱身在相機後,觀景窗成了和世界對話的媒介,她花費兩年時間積極聚焦於相關作品,拍的對象不再全是金髮碧眼,慢慢找到真正屬於「曾凡寧」看待世界的方式。

攝影師曾凡寧此次參展系列《Diese Leute》作品。 照片提供/曾凡寧

她將街拍系列取名作《Diese Leute》,德文的「這些人」之意,淺顯地定調了鏡頭下的深意。本次 SKM PHOTO 攝影藝術博覽會展出的作品,凡寧將《Diese Leute》與去年開始的《7-Photo Collection》系列結合示眾,歐洲街頭的緩慢與匆忙,在凡寧的視角裡落成了詩,尤以 2017 年那張兩位男人坐著喝咖啡的照片別具意義,「以前街拍我習慣請人們站到適合的地方拍攝,但這張是我第一次請他們繼續當下的動作,除了狀態更自然,也訓練我須提前思考構圖、曝光等細節。」

另外展出的作品系列,則是集結在德台人的《異鄉人餐桌》。身處外地,唯有美味得以解憂,凡寧找來甫到德國數週、數月到數年的人們拍攝,觀察廚房和用餐習慣的異同,「其中有組照片十分難忘,那位女生吃飯時聊到對人際和感情的渴望,她抬頭望向窗外的眼神和瞬間,讓我想到自己剛來慕尼黑的日子。」

或許,那般小心翼翼的想望、苦澀和愁緒,是人們走向好好生活裡必經的掙扎。凡寧在被攝者身上看見曾經的影子,但她現時已然更靠近自己喜歡的樣子──透過攝影。她愈發內收,表現慾不再那麼濃烈,是因為找到了根,寬容度亦更為廣闊。

面對這次參展,凡寧自言有些緊張,但她仍跨出了步伐,希望邀請你我一起進入照片裡聞香,看看那些或許曾短暫駐足於生命裡的他和她。「觀者看影像讀出什麼,那就是什麼了。我所強求或是刻意付諸在影像上的,都只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最後,她如是說。

首屆「ART TAIWAN|SKM PHOTO 攝影藝術博覽會」將展出共超過 50 位國內外影像藝術攝影師,包括來自澳大利亞海浪生態攝影師 Philip Thurston 等 8 位國際攝影師,與郭英聲、高志尊、邱國峻、黃文勇、洪世聰、鄧博仁等台灣各世代攝影藝術家。展覽現場同時發表「2024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2024 SKM PHOTO 國際攝影大賽」得獎作品 — 詳情請上官網:https://reurl.cc/Z9NW2g
※本文由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授權轉載。

EXP編輯

View Comments